2006/12/20 | 由第43届金马奖想到的……
类别(思考) | 评论(0) | 阅读(24) | 发表于 19:06

“为什么颁奖人都不去现场领奖?”
我朋友在和我一起看金马奖颁奖晚会是突然这样问道。

前些天,我从网上下到了第43届金马奖颁奖晚会,并且推荐给一个好朋友。我们把晚会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其实我已经看过直播了,但还是又陪朋友看了一遍,因为感觉台湾在办这种娱乐性晚会的时候办的很体面,想的也十分周到,有一种享受在里面。

奖项相继颁出,我始终沉浸在晚会优雅的编排当中,没觉得什么不对劲。不过我的朋友观察很仔细,在连续两个动作、音效奖项颁出都没有见到领奖人而奖项被别人带领时,突然就问了我那个问题。
“是不是他们都不重视这个啊?!”他紧接着又说道。
我被问蒙了,一时也没想明白这些。
也许朋友的话是对的。

接下来,我细心的朋友又说:“你看你看,只有这些男女主角、歌星、大导演什么的才来捧个场。”“要是@@办晚会,肯定人都回去的”

我是不太甘心想认同他的观点的,因为我觉得这应该是华语电影界最重要的晚会了,不然朋友会觉得自己推荐的晚会很没劲。但也给不出一个合理的分析和猜测给他。最后也没多想,但就是觉得推荐的东西有点让他失望,自己过意不去。

不知怎的,今天早晨起床的时候,突然把这个问题想清楚了。

比较重视的甚至应该是那些幕后人员才对。他们平时是没有机会受到大家的关注和认可的,这是他们梦寐以求的日子,他们的渴望和重视应该更大才对。而且,现场领到幕后奖项的工作人员,在台上都相当感慨,有的喜极而泣,有的老泪纵横。印象最深的是当晚的特别奖颁给了一位长期从事电影海报绘制工作的老者,那位老者显然没有料到自己得奖这回事,激动的说出了类似“感谢日本战败”这样的惊人之语……
所以关键原因不在于重视与否,而是他们身上的工作越来越繁重,直至连如此重要的晚会都无法脱身前往。现在的电影发展趋势,使得幕后人员的工作更有分量。一方面他们的被社会认可程度也逐年提升,继一些大导演被人们耳熟能详之后,一些美术、音乐、音效、摄影的专项技师像谭盾等人也能够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另一方面,幕后人员,尤其是知名幕后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大大的增加了,被各式各样的工作绑死,在那天晚上,他们也许还在为自己的工作忙碌着而无法脱身,也或许累得无法招架,利用难得的休息机会来喘息,这相比演员以及过去的他们而言,都是很辛苦的。没有多少人可以在他们的位置上承受得了,更何况他们也和常人一样,有血有肉,知道疲倦,懂得珍重和自爱。而演员只要电影杀青之后只需配合老板做一些简单的宣传活动就可以了,相对轻松,同时又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因此他们有着另一方面的考虑。在一如既往的重视金马奖的前提下,幕后人员——比演员更容易选择放弃,但并非由重视程度而定。
如此说来,这个解释应该还算合理,最起码可以说服我的朋友。

后来又想,也不是但凡要办晚会就非要那些头头们都去的。
我在大学的一些垃圾团体呆过,搞个什么活动都非要请个外行的老头出来讲两句才觉得有“派”,而且时间完全迁就那些所谓的“嘉宾和领导”,他们迟到了,我们只好手足无措地跟与会的其他人干等着。这就叫活动有“派”么?!还是人有“派”?!我不明白。我心中最有派的活动是,你TM爱来不来,我们活动照办。格调高一点行不行?不要总是被人家牵着鼻子走。亚洲足球联合会就有过因为领奖人——亚洲球星朴智星没有到颁奖晚会现场而愤然决定临时改颁给别人的先例,他们会像我们做活动一样傻等着那个人来么?从这一角度看,金马奖的分量显而易见,而且做得更体面——因为可以找人带领并付诸得奖人相关图文介绍。

金马奖有着43届的悠久历史和传统,是客观的,不可能因为某个人、某群人没有来或是某一届、某一段时期冷了场就轻易的做出改变。对于那些没有前来领奖的人们,损失的永远是他们自己;而到场接受大家掌声和认可的人们,会和金马奖一起显得更伟大、更值得尊敬。金马奖组委会的这种态度很值得我们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借鉴和学习:使自己价值提升的办法有很多,但总跟在老大屁股后面混永远不是什么上策,有些独立人格和精神才是自我价值提升的正道。

0

评论Comments

日志分类
首页[442]
随笔[88]
分享[81]
音乐[52]
思考[37]
相册[48]
体坛[65]
开发[71]